2025年8月15日,中国女篮正式公布了新一期的集训名单。这次共有18名球员入选,训练时间从8月18日持续至10月18日,地点设在云南昆明的海埂训练基地。名单一经公布,球迷们立刻注意到,几位功勋老将——杨力维、王思雨、黄思静、潘臻琦——未能入选。要知道,就在一个月前的亚洲杯上,这几人还为球队赢得季军立下汗马功劳。如今突然落选,自然引发外界议论。不过,球队管理层并没有讳言,领队柴文胜在8月28日的采访中开门见山,强调这是出于长远考虑,属于球队新老交替的战略调整,而非内部矛盾或弃用老将。
柴文胜解释说,本次集训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年轻球员,让她们在更高强度的环境下积累经验、提升能力。这样做不仅能避免球队过度依赖熟悉的老面孔,还能为未来保持战斗力打下基础。亚洲杯结束后,球队已经与几位老将沟通过,说明这次集训的定位不是常规备战,而是重点给新人机会。特别是在高原环境下,反复训练投篮和身体对抗,将有助于她们迅速成长。本次阵容平均年龄只有23岁,其中还有5名球员首次入选国家队,这样的布局明显是为2026年世界杯预选赛和2028年奥运会提前铺路。
老将的缺席,其实与身体状况密切相关。杨力维已年满30岁,王思雨、黄思静都接近30岁,潘臻琦同样三十出头。长时间高强度的赛事让她们疲惫不堪,伤病问题不断。王思雨的腰伤长期困扰,黄思静的膝伤也未痊愈。柴文胜坦言,如果再让她们在集训中承受高强度训练,不仅会加重伤情,还可能影响整个职业生涯,对球队也是巨大损失。事实上,国家队过去也有类似安排。比如2022年世界杯前,部分主力被允许休整,结果球队在悉尼勇夺亚军,证明合理轮换能帮助球队蓄力。本次同样是给老将留出恢复空间,待她们在全运会或WCBA联赛中恢复状态后,未来的大赛依然可能召回。柴文胜强调,国家队大门从未关闭,能保持状态就能回归,这是对老将多年贡献的一种尊重,也是一种公开透明的竞争激励。
战术层面上,这次调整也揭示了球队的现实问题。亚洲杯虽拿到第三名,但外线投射不足暴露无遗,三分命中率仅在33%左右,每场仅有7至8记三分球进账。面对欧美强队,外线威胁不足,导致内线空间被压缩。为解决短板,教练组推出了“万次投篮计划”,借助高原训练环境反复磨炼手感和动作。同时,内线“双塔”韩旭与张子宇虽具高度优势,但若同时上场,移动缓慢,容易被节奏快的对手拉开进攻。本次集训中,教练组尝试多种战术组合:或强化篮板,或以韩旭为核心,辅以年轻射手提升进攻速度,打出更快、更灵活的节奏。过去球队过度依赖杨力维的组织、王思雨的关键球、李梦的得分,使得战术较为单一,如今借助新人加入,反而能开发更多得分点,提升战术多样性。
年轻球员因此成为焦点。韩旭、李月汝等中生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,而新人中最受瞩目的当属冉珂嘉。这位在U19世界杯场均贡献19分、11篮板、3助攻的年轻后卫,以突破犀利、决断果敢著称,正好填补了国内女篮缺乏的“撕裂型后卫”空白。本次集训特别强调在高强度对抗中锻炼这类新人,让她们习惯压力并学会扛起责任。当然,老将的经验依然无可替代。比如王思雨在2023年亚洲杯的绝杀,杨力维在关键时刻的掌控力,这些是年轻人一时难以复制的。但为了球队的长远发展,不能总依赖老将带伤出战,必须及早培养接班人,以确保球队传承不断。柴文胜在回应中也明确指出,这不是临时决定,而是球队战略规划的一部分,既照顾到当下,又考虑到未来,兼顾新老。
名单公布后,球迷反应不一。有人质疑换血过急,担心短期内实力下滑;也有人理解这是大势所趋。实际上,球队管理层早在亚洲杯复盘时就敲定了年轻化方向。这次由宫鲁鸣带队的集训,标志着新周期的开启。值得注意的是,落选者不止杨力维等四人,李梦、贾赛琪等亚洲杯主力同样未入选,接近一半阵容换新,显得大胆但合乎逻辑。毕竟若等到老将真正退役再培养新人,时间已然来不及。柴文胜在采访中再次强调,王思雨的腰伤、黄思静的膝伤等情况均有医疗记录为证,并非托词。让老将休养、让新人成长,才是保障球队长远竞争力的最佳选择。